快速查詢

讀了之後

5分鐘玩出專注力
  • 書名 :5分鐘玩出專注力
  • 作者: 張旭鎧
  • 出版者 : 城邦出版,2009年
  • 索書號 : BOOK 528.2 1148

  初為人母,我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,心中期望她能和一般小孩一樣,快樂健康地成長。然而到了女兒五歲時,我發現她的發音及咬字不清楚,深怕會影響其日後的學習,於是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。經過看診之後,醫生的評估是:咬字不清的小朋友,常會伴隨著專注力不足甚或過動的現象,所以我女兒除了必須接受語言治療外,尚需接受職能、感覺統合等的治療,這也開始了我女兒的復健之路。

  專注力不佳除了會影響孩子課業學習外,很多自理能力或生活技能的學習一定也會比較弱,長大後更可能產生競爭力不足的困擾,所以身為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就必須多加觀察自己的小孩是否有專注力缺失的問題。一旦發現孩子有一些跡象,千萬不要抱著鴕鳥的心態,一味地認為小孩子好動是正常的,長大後自然就會好了;也千萬不要覺得帶孩子去看醫師是丟臉的,畢竟醫學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,而且有很多病症都有所謂治療黃金期,錯過了,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。

  要了解專注力,首先就要先認識「感覺統合」這個名詞。所謂感覺統合指的就是從外在環境所獲得的感覺訊息,包括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等。當我們接收到這些感覺或訊息之後,大腦就要開始進行整理及分析,將需要的訊息留下來,不需要的排除掉,接下來再做出反應或某些行為。而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,因為大腦沒辦法只收集一種訊息,所以當很多訊息都同時被放大了,孩子也就忍不住去注意身旁的事情,於是常常作業寫上一兩個鐘頭還是寫不完。

  要如何檢驗自己的孩子是否不專心呢?家長除了可上網使用「兒童感覺統合發展線上評估系統」(網址http://otk.idv.tw/siq)進行感統失調的評估篩選,也可從以下臨床症狀來了解孩子,包括:對於外界感官刺激反應不恰當;活動量過高或過低;容易分心;動作笨拙,感覺肢體不協調;沒有大人指令,就不知道要做什麼;有人際關係不良的問題;給人很懶散的印象等等。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三項以上的症狀,同時他的行為影響生活自理或是課業學習,那麼就需要找專業的醫師或職能治療師來解決孩子的問題。

  專注力的訓練除了透過兒童復健科治療外,父母在家也可運用適當的教育方式及小遊戲來訓練自己的孩子。在「5分鐘玩出專注力」這本書裡,它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,要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十大原則:
  一、一次做一件事:不要同時交待孩子做好幾件事,而是把事情拆開來,一次告訴他做一件事。
  二、閒雜人等迴避:教導孩子要固定一個標準(以主要照顧者為主),其他家人盡量不要介入或發表意見。
  三、適度獎勵:如果孩子達到父母的要求,父母就要大方給予口頭獎勵或擁抱;物質獎勵方面偶一為之即可。
  四、找出不專心的原因:從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找出會讓孩子不專心的原因,並且一一排除它。
  五、找出能幫助孩子的輔具:這就像有的大人需要喝咖啡提神一樣,家長可協助孩子找出能幫助他專心的方法。
  六、培養孩子閱讀樂趣:讓孩子習慣經常閱讀,且是自己去讀,而不是大人唸給他聽。
  七、聽音樂,加強聽覺訓練:不管是流行歌曲、輕音樂、兒歌都可以。
  八、建立運動好習慣:六歲以前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以上,六歲後則每天至少一小時;重點在讓孩子有跑跑跳跳的時間,
    而不是強調運動技巧。如此不僅能增進身體健康,還能消耗過多的能量,且增強孩子的肌耐力。
  九、收集醫療、教育資源:現今網路資源豐富,父母可多加了解訓練孩子專注力的資訊 ,妥善運用。
  十、有時讓「分心」來轉換情緒:當孩子已經心不在焉時,可以讓他起來動一動、喝口水或吃個小點心,然後再讓他重新
    回到要專注的項目上。

  此外,「5分鐘玩出專注力」這本書還提到許多能增加孩子專注力的主題遊戲,例如「尋寶箱」、「旋轉椅」、「小牛推車」、「踩高蹺」、「投籃」、「找關鍵字」、「沒有結局的故事」、「我聽不到」、「大家來找碴」、「影子遊戲」、「連連看」、「走迷宮」、「數獨遊戲」、「中國功夫」、「手指操」……等,只要運用少少的5分鐘,就能協助孩子進行專注力的訓練,並且能增進親子間的情感,可謂一舉兩得。

  你想知道上述主題遊戲該如何進行?你想了解感覺統合、大動作發展、觀察力訓練、閱讀習慣的建立、專心習慣的養成、視知覺的建立等與專注力之間有什麼相互作用嗎?你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嗎?邀請你一同來好好玩出專注力。


     本書藏於校本部圖書室,索書號為 528.2 / 1148,歡迎借閱 !